收集:中国股票市场经济分析网
事实的真相有时很简单,无论其细节是多么的复杂。过去几年,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中国和其它亚洲国家日益扩大的储蓄盈余。以前,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和英国)的消费者借款抵消了这一盈余。但这种局面已告终结,因为西方消费者的债务比率已升至不可持续的水平。短期内,西方国家的投资热潮或中国以外发展中经济体的投资,都不太可能抵消西方消费者量入为出的影响。甚至连中国也不会将其储蓄盈余的规模削减至应有水平,无论是通过直接方式,还是通过响应国际呼吁、允许人民币升值。世界经济的缺口只能由较强大西方国家政府的赤字支出来填补。如果财政紧缩抑制了这种支出,那么复苏就将被扼杀。
我们最好是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谈起。这份报告的一张表格显示,“新兴发展中经济体”储蓄率的增速远远快于其国内投资,“净贷款”(net lending,储蓄和国内投资的差值)从上世纪末的负值升至2006年的峰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2%。这个数字或许看起来不大,但其所涉国家的年度产出估计超过30万亿美元,占世界总产出的近45%。
当然,并非所有的贷款盈余都要归因于中国。2006年,中东国家(大多为石油生产国)净贷款占GDP的比例升至21%的峰值水平;但据IMF估计,今年这一比例将回落至3.5%。德国也对全球储蓄有所贡献,该国的净贷款占GDP的比例在上世纪末时还可忽略不计,到2007年则已升至7.5%的峰值水平。但尽管德国在欧洲处于重要地位,但该国仅占全球GDP的4%,而中国为11%。
现在来看看借款国的情况,主要是美国。自本世纪初以来,美国一直经营着财政赤字。但在2003年至2008年期间,财政赤字规模一直在下滑。抵消亚洲盈余并支撑全球经济的最终借款人,是美国的消费者和购房者。但这一过程不可能无限期维持下去。上世纪90年代前半期,美国消费者债务占GDP的比例一直在12%至14%之间徘徊,但随后开始攀升,最近几年已升至接近18%的水平。抵押贷款债务的增加则更为壮观:其占GDP的比例从上世纪末的46%,跃升至2007年的远远超过70%。虽然英国在世界平衡中的重要性远远小于美国,但相对其GDP而言,英国抵押贷款债务的攀升速度甚至比美国更快:在2007年至2008年期间已升至80%以上。
导致这类剧烈波动的最根本原因是亚洲的储蓄过剩。银行业的疯狂行为显然加剧了这种波动,但不管怎样,基本面因素原本将发挥作用。实际上,适当加大获取抵押贷款和消费信贷的难度或许也会引发衰退,不过其规模要小些。
无论你喜欢与否,全球需求的主要支持来源于发达国家的预算赤字。即使是IMF预测的无力的全球复苏,也是由发达国家财政赤字支撑的:今年这些国家的财政赤字总计占GDP的10%,明年则占9%。其中美国的比例最大,估计该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今年将达到12.5%的峰值水平。英国明年将达到13.2%的峰值水平。
当然,应对国际和国内储蓄盈余问题的常规对策是降息。但由于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利率已接近零,因此几乎没有进一步降息的空间。一些国家的央行正试图通过直接发行货币来强化影响,这就是所谓的“定量宽松”政策。遗憾的是,此举并不是从直升机上撒钱,而是把资金注入银行,银行则有无数借口不把这笔资金以贷款的形式提供给企业和家庭。
刺激性货币政策并非妖术。就鼓励企业投资或个人借款而言,它是一种有效的办法。但正如我所解释的那样,消费者如今渴望的是减少(而非增加)自身债务;此外,在经济氛围如此悲观之时,西方国家也不太可能出现足以抵消亚洲盈余的投资热潮。减税和公共支出具备一项巨大优势:它们不会增加私人债务。当然,它们会增加公共债务,但对于能够印制钞票的政府当局来说,这并非一回事。严格来说,我们主要不是在讨论通货再膨胀计划,而只是在认可因衰退而自然产生的赤字。
全球储蓄和投资将以某种方式实现平衡。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在实现平衡之时,经济活动处于何种水平。时下盛行的压力将迫使大多数国家的政府,推出削减中期财政赤字的计划。但在经济前景变得更加明朗之前,它们应该尽可能的将这类计划束之高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