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中国股票市场经济分析网
炒股--- 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从此股民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在不同的时期上演各自的悲喜剧。"你炒股了吗?""今天股票涨(跌)了,买哪支股票能赚钱?"……当年,不论走到哪里,总能听到关于这些话题的讨论,炒股成了市民最热门的理财话题。"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这十个大字是每家交易所门前都贴有的醒目提示语,但丝毫阻挡不了人们入市的脚步。
[出场人物]
王义基,男,1954年出生,青岛人。刚参加工作时在青岛一家服装厂当业务员,先后干过该厂供销科长、科长、副厂长、厂长,后又到青岛钢锉厂服务公司做总经理。1991年放弃原有工作,开始炒股,亲身经历了18年股海沉浮。
"在股市搏击18年,更像是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取经之旅,喜怒哀乐全部都押在大盘上!"18年股海沉浮,王义基脸上却丝毫找不到沧桑的痕迹,反而充满淡定,一种大起大落后的从容与镇定。改革开放30年,中国从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成长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30年前谈"资"色变,30年后全民皆"股",这一切,写在纸上只有一句话,但对王义基来说却是那么漫长。1991年,王义基力排亲朋好友的非议大胆尝试,成为了青岛股票市场的第一批见证者。从此,股海中的云卷云舒让他过上了另一种生活。
■喜
初入股市赚到第一桶金
"刚入市时,我跟很多人一样对股票也一窍不通,光听朋友说那是个只赚不赔的买卖!"谈起入市的初衷,王义基单刀直入地告诉记者,那就是为了挣钱。
王义基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刚参加工作时,他在青岛亚美服装厂当业务员,因为工作努力而且能吃苦,后来先后干过供销科长、科长、副厂长、厂长,后又到青岛钢锉厂服务公司做总经理。1991年,37岁的王义基正是事业上如鱼得水的时候,然而一次去上海出差回来之后,在朋友眼里前途无量的王义基却变了一种生活。"我亲眼看到成百上千人拿着大把钞票排队的场面,就跟不要命了似的往前挤,一问才知道那是在进行股票交易,据说这玩意稳赚不赔!"一次在上海出差,王义基跟着朋友出去逛时见到了这一幕,眼看着拎着一箱箱钱的人从全国各地来到上海炒股,王义基心也痒了,尽管那时对股票还一无所知,但他认定这么多人都看好的东西肯定能挣钱。于是,王义基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十几年的积蓄,在上海开了交易账户并专门租了房子,开始了他的职业炒股生涯。"根本不用研究什么公司业绩,就是看着报纸啥时发行股票,然后排上几天几夜的队去买原始股,一旦买上了就等着上市第一天卖掉数钱。"刚到上海的那段日子,诚如王义基所愿,他的股市生涯确实是"开门红",他的工作就是每天翻看报纸,查阅各种关于股市的公告,一旦看到有新股要上市发行,不管什么公司的股票都提前去排队买原始股,然后等正式上市发行的时候卖出去就可以获得几倍的利润。王义基告诉记者,那时他根本不关心自己买的什么股票,光看见股票账户上的钱像滚雪球一样慢慢地累积增加,炒股对他来说就是个数字游戏。
王义基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一个好朋友的弟弟在上海开培训班教人炒股,那时听一堂40分钟的炒股课就要5元钱,在股市不交易的时候,王义基带着笔记去听课,他也打心底里想弄明白股票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后来朋友就不让他再去了,而是把弟弟请到家里来给他一个人开"小灶",从那时候开始,王义基才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k线图,也开始意识到股票并不会是只涨不跌、稳赚不赔的。
■怒
遭遇熊市家底烟消云散
1992年10月,青岛工行信托投资公司新疆路营业部委托代理部正式成立,结束了本市没有股票交易市场的历史。在上海赚了个盆满钵满的王义基也随即回到青岛,结束了漂泊在外炒股的生活。
从1993年2月的1558点到1994年的325点,刚刚尝到甜头的王义基体验到了股市"跌跌不休"的悲壮,长达18个月的熊市,让王义基体验到了在股市搏杀的凶险。"每天看到账户上那个数字在不断地减少,我的心也跟刀割似的痛呀,连饭都不愿意吃了!"王义基告诉记者,开始他还毅然决然地"斩仓"、"割肉",逐渐地,他连去看行情和账户的勇气都没有了,每天在痛苦的煎熬中度过。仅几个月时间,王义基账户里的上百万元就烟消云散,所幸的是,当时他正值年富力强,还有承受失败的勇气,"股市给我上了一堂课,那些钱全当是交学费了!"
1994年7月29日,上证指数创下了325.89点新低,转个交易日,政府的救市政策出台,当天上证指数直线上涨,325点成为了历史。那一天,站在证券公司大厅里的王义基流下了泪水,这就是股市,阴晴难断,谁也无力与它抗衡。从买原始股大赚到一夜间回到从前,王义基体验到了股市的残酷。"卖到手里的钱才是最真实的,否则就只是一串让人空欢喜的数字!"自从那次解套之后,王义基懂得了"割肉"---看到势头不对毫不犹豫地抽身走人。1997年,王义基开始操作一只基金,受股市暴涨的影响,刚买进之后这只基金连续四个涨停,眼瞅着账户上的资金每天上百万地增加,王义基高兴得有点不知所措,在商场里给亲戚朋友打电话告诉他们这个好消息。然而,接下来的几个交易日,这只基金每天都是开盘跌停,连跑的机会都没有,直到第五个交易日跌停才打开,这时王义基已经亏了几十万,但他感觉当时股市大势已去,只能忍痛选择了割肉出局。
■哀
炒股并不被家人理解
如今,王义基已经先后经历了多次牛熊市交替,作为本市仍活跃在股市中的为数不多的第一代股民,他的经验、心态都已经非常成熟。然而在他脑海里,最初炒股时不被家人理解的一幕却如梦魇般永远也抹不掉。
1992年,青岛第一家证券营业部挂牌,其后股票营业部就如雨后春笋般在本市冒出来,王义基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兴奋,筹划着要在家门口大干一场。但事情没他想象得那么顺利,刚开始时在营业部根本开不了户,他托朋友辗转找到证券公司的负责人,才在位于台东八路的交通银行海通营业部开了户。那时青岛的营业部炒股环境远比上海差,只有几十个平方米的大厅每个交易日都是人山人海,王义基挤不进去,只能拿着个望远镜隔着几十米远在门外看行情,等选好了股票后再排队挤到窗口前去填单子,因为中间至少要十几分钟的过程,很多好行情都错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