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中国股票市场经济分析网
莫里斯报告会开始的时候,主持人说“05 生龙活虎,06 一枝独秀,07 天赐良机,08 稀里哗啦”,全场哗然。有赞许,有慨叹,更多的是无奈。既然是五年回顾,不妨给 2004 年也补个说法,比如说“04 整固蓄势”?而 2009 呢?真不好说,但愿钱长久,不要再血本无归了。
过去这五年,人们见识了 07 年很多人称之为 “前无古人” 的 “猛牛”,又经历了“疯熊”的肆虐,从 08年春节后到端午节后再到奥运开幕之日,一轮轮狂泻跳水,一次次破位杀跌,人心从痛苦到绝望,从期待到幻灭,也许剩下的只是麻木了。关于底部的预言也许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当《红周刊》国际投资大师中国报告会做到第八届或第十届再回顾所来径时, 人们能够站在山巅看着身后的谷底说:坚持就是胜利。就像这次《红周刊》在市场低迷人气萎靡之际仍然坚持举办了第五届的报告会一样, 其价值和意义总有一天会为大多数投资者所津津乐道。 本刊特约作者 沈昆
大道至简——参加格里高里-莫里斯中国报告会有感
参加了莫里斯的投资报告会,颇有感想,一吐方快。
我曾经是一个技术分析的拥趸, 但后来却对它产生了强烈的排斥感。 在这场事前并不寄予厚望的报告会上, 我却对莫里斯及对技术分析,有了另外一个角度的认识。
高度决定投资的成败
用大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市场,用超过百年的美国股票市场发达史来进行统计、归纳和分析,是我在这场报告会中感觉收获最大的地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从 17 世纪的荷兰郁金香狂潮、英国的南海泡沫、美国的铁路投机, 到本世纪初互联网梦幻的破灭, 所有曾经的股市泡沫都有着极其相似的特征。 在法国18 世纪的“西方公司”泡沫中,疯狂的投机者甚至为了长期申购新股,长期包租公司创始人约翰·劳寓所周边的房子, 导致租金上涨了 100多倍,而投机客的涌入,使巴黎人口凭空增加了 1/3。 回想起来,这和我们 2007 年的疯狂是多么的相似。
作为一个技术分析派, 却通过对大历史的分析和总结来不断警醒自己严守投资纪律, 这应当是莫里斯长期战胜市场的秘笈之一。
买入并持有并不一定正确
对于 “买入并持有策略” 的争论,并非现在才有,但用数据把它清晰地表述出来需要相当的功力。 印象最深的是, 莫里斯先生给出了一个超过百年的概率统计, 表明有63%的时间股市处于上涨周期。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 尽管下跌的时期较少, 但每 50%的下跌, 就需要100%的上涨来弥补; 而 90%的下跌, 更需要 900%的上涨才能持平。因此, 在熊市中的买入可能需要长时间的等待才会看见希望。 你要问这个时间有多长? 莫里斯说,1929年大危机需要 25 年才能盈亏持平,可人生又会有多少个 25 年?
因此,“买入并持有是可以的,如果你能等待 40 年的话”。
10个最好的和10个最坏的
有些人执着地持有股票, 是因为他相信只有这样才能不错失一年中最好的 10 个交易日。莫里斯为此专门做了一个历史统计:1978~2007年,如果你每年都错过了最好的 10个交易日,你的回报是-12%,但如果你每年都避开了 10 个最坏的交易日,你的回报却是 37%。因此,“避免损失才是一个成功的策略”。
现实生活中, 投资者对踏空的失落往往比套牢要强烈得多。对金钱的渴求,往往使投资者丧失冷静的判断, 恨不得要舀尽股市中每一滴财富。 但他们却不知道,股市在给你财富的同时,却用看不见的速度摧毁你的未来。 在英国的南海泡沫中,有骗子甚至能够成功发出一家“经营和承揽巨大好处的公司,但目前还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的公司的股票,而狂热的购买者也并不在意它到底是什么,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以更高的价格把股票卖给更愚蠢的买家。
盈利的前提首先是避免损失,莫里斯用最通俗的语言, 讲出了一个似乎所有人都明白, 但又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掌握的真理。
简单而又不简单的技术分析
“我曾经创造出很多复杂的技术指标, 但现在又回到了最简单的那些”。莫里斯在报告会中并没有给出人们所谓的出神入化的指标精解 , 而 只 是 简 单 陈 述 了 他 对MACD、RSI 和蜡烛图的运用心得。我们身边的许多所谓“短线高手”都似乎能讲得比他更有水平。
然而,真理往往是朴素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当我们用最复杂的模型来做盈利预测,用 FCFE、FCFF模型来估值, 甚至为了一个风险系数 β 的选择绞尽脑汁的时候,却发现,任何一个前提假设的错误,都可能使结果谬之千里。因此,在穷尽了所有复杂的和更复杂的估值模型后, 我们又重新回到了那个原点——最简单的市盈率指标。
有时,即便最粗略的正确,也比最精确的错误要正确得多。 恰如一根普通的杠杆可以撬动地球, 但绝不可能是哪怕最精密的起重机。
莫里斯的报告给你提供的是一个思维的角度。想理解它,很困难;想掌握它,更困难。 想要从中学到点金术的人,恐怕会很失望,很失望。(加华伟业投资公司 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