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中国股票市场经济分析网
前不久我旁听了一个会计与财务国际论坛,深有感触。会上国内外会计界精英们发出了一致的集体声讨—反驳部分金融界人士对公允价值的指责,认为会计界在这场危机中扮演了可怜的“替罪羊”角色。
其实,投资者比会计界更可怜。国会议员们在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信中认为,“失灵的市场常常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让银行作为基准来盯住,如果银行不必按市值给其资产定价的话,金融危机就会消退。”而市场之所以失灵,则是因为投资者恐慌所致。
如果那些在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的公司基本面没有任何变化,仅仅是因为不再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而使得财报更漂亮了,投资者难道就应该为此欢呼雀跃么?如果是这样,投资者又与被“朝三暮四”游戏愚弄的猴子们何异?!
据《华乐街日报》报道,“市场再度呈现20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长期熊市的一个特征,普通投资者正在对股市失去信心。”与报道中的这些普通投资者相反,股神巴菲特正在大力买进股票。不过,仅仅是因为巴老买的某些股票继续下跌,就有不少人怀疑他是否廉颇老矣。其实,既然美国的股票市场已然失灵(恐怕没有人认为是股价高得异常),很多股票的价格已经低于其价值,此时买入又有什么值得指责的呢?
再举一例。国内近来对证券分析师的批判铺天盖地,有些理由在我看来并不成立,如“最佳分析师已成为服务基金、证券公司和上市公司的最佳分析师,唯独不是中小投资者的最佳分析师”。
即使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完全独立、客观,投资者也不应该奢望只靠读研究报告就能赚钱,格雷厄姆说,“如果总是做显而易见或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你就赚不到钱。”更何况,又有多少人是真正地研读研究报告而非简单地照搬结论?
新的一年来了,请大家和《投资智慧》栏目一起重温经典、集思广益,争取早日成为聪明的投资人!
价值投资是什么?
在我的前一篇文章中讨论了巴菲特到底更像谁,这个看似有些八卦的问题其实有助于理解价值投资的定义。我们已经得出结论—将价值投资定义为“以合适的价格买进长期持续稳定盈利的好公司”是一种狭隘的理解,那么,价值投资到底是什么?
这是投资者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不过在上证指数狂泻不止的2008年,人们会更深入地思考,而思考的结果多为扩大价值投资的外延。
以李剑先生为例,2005年时他将在中国如何做价值投资归纳为十二字真言:好股好价,长期持有,适当分散。前不久,李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价值投资有三大方法:首先是严格选股+低位买进+长期持有(十二字真言的另一种说法),其次是利用市场的愚蠢把握牛熊交替的大市机会,最后是顺向投资(低买高卖)周期性行业和周期性公司。
对李剑的总结,陈理先生认为还不够全面,他认为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分为常规投资和非常规投资,李剑的三大方法属于常规投资部分,而常规投资部分还包括第四种投资方法——有些财务健全的好公司,虽然够不上卓越、伟大,也不一定是周期性公司,但如果股价足够便宜,也是可以购买持有,等到这些公司股票接近其内在价值时再卖出。
如此看来,巴菲特的投资方法是丰富多彩的,但其中的主线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证券的)内在价值,按我的理解,价值投资是基于(证券)内在价值做投资决策;与之相对应,投机则是基于(证券)价格作决策。
如果说得更具体些,约翰•坦普顿爵士的定义是这样的,“价值型投资者购买特定的资产或物品时,总希望支付的价格会低于他相信的真正价值。这个定义的核心是简单却极其重要的假设,一项资产或物品的价格可能和它的真实价值不同。”
明确这样的定义对价值投资的推广显然是有好处的。很多人认为巴菲特的投资方法不适应中国市场,或许主要是怕长期持有的企业有负厚望——有多少绩优蓝筹股不过是各领风骚三五年?然而,如果看清价值投资的真谛是以低于其真实价值的价格购买股票,忧虑自然会减少很多。
明确了价值投资的定义,我们对李剑先生和陈理先生总结的巴菲特的多种投资方法就会一眼看出它们其实是具有共同特征的——股价便宜。
不过,千万不要误解股价便宜的概念,否则就难以成为纯正的价值投资者。在我看来,李剑先生就犯了这样的错误,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我也很想三者并用,但我对股市底部和顶部的判断缺乏才气:高抛低吸的方法看似简单易懂,做起来实则万难。过热、过冷、过高、过低;疯狂、低迷等等这些现象难以量化。同时我对周期性行业的低点和高点的把握也缺少能力,就在此时此刻,我就不知道下一个热点会在哪一个行业。”
显然,李剑先生认为采用他总结的后两种价值投资方法需要判断股市的底部和顶部或者周期性行业的低点和高点。其实,并不是说股市处于底部时股价就一定便宜,反过来股价便宜时股市也不一定就会是底部。巴菲特曾这样说,“让我澄清一点:我并不能预测股票市场的短期走向。我对股票市场在一个月或一年后会更高还是更低没有一丁点的想法。”既然对股市一年后会怎样没有一丁点的想法,想来巴菲特也不知道股市何时是底,何时是顶,但这显然并没有妨碍他施展全面的投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