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中国股票市场经济分析网


       众所周知,巴菲特是史上最坚决的抄底爱好者。现在看来,这是有遗传的。

  在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中,巴菲特父亲打工的银行倒闭了——他的钱也存在这家银行里,1930年8月30日出生的沃伦•巴菲特正嗷嗷待哺。这时父亲抄底去了:开了一家股票经纪行——在全世界没有人想买股票的时候(此时距离市场的底部还有七、八年!)。随后,尽管美国天灾人祸不断,巴菲特一家的生活在大萧条中奇迹般地日益改善。

  身边很多朋友之所以热衷股票,往往是因为打工不如意,生意不好做。但巴菲特在专业投资之前的青少年时期,已经是一个成功的个体户。不算他童年时期的送报、卖口香糖之类,14岁时,他已经靠课余小经营,赚到1000美元(1944年),15岁时,他投资了父亲的建材公司,还用自己赚的1200美元,买了40英亩的农场(5年后,他以2倍的价格卖掉)。17岁时,身家5000美元(相当于现在5万多美元)。

  大多数股民炒股十几年仍未见过中金公司的CEO,但巴菲特在10岁时就和父亲拜访过西德尼•温伯格——当时高盛公司的掌舵者。西德尼在巴菲特出门时拥抱了他,问:“你最喜欢哪只股票,沃伦?”巴菲特一辈子都记得这句话。在这次拥抱68年之后(2008年),他在金融危机中出手投资援助高盛。

  巴菲特属于典型的蔫坏小孩:不善运动、不善泡妞、不善交际,时常去百货商店偷东西,专门去抛空老师喜爱的AT&T股票。他惟一一个成功追求的女孩,就是他后来的妻子——苏珊。这种青春期的挫败曾造就过无数伟人、恶人,而巴菲特则把全部的青春期动力用于一个领域——赚钱。

  巴菲特与众多投资大师一样,年轻时对赛马颇有心得,并和朋友写出自己的马经《稳健之选》。事实上,巴菲特的投资道路和一般人类似,都曾琢磨旁门左道,热衷奇门遁甲,只不过他在30岁以前已经走完这条歧路,而很多人在这个年龄才刚开始入市。

  巴菲特亦曾痴迷于技术分析,加尔菲德•德鲁关于零股交易法的书,他读了三遍,还研读技术分析专家爱德华兹和麦基等人的书。直到发现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巴菲特才相信自己找到了“真理”。实际上,技术分析只是给你提供了研究市场心理的一些工具,在天气预报上,属于“看云识天气”;在医术上,充其量是“望闻”,还算不上是“问切”。

  巴菲特视之如父亲和教宗的格雷厄姆,对于金钱远不如巴菲特热衷。巴菲特走的是平民路线的反精英文化,而格雷厄姆则是人中龙凤的精英主义,他用法语阅读雨果、用德语阅读歌德、用希腊语看荷马、用拉丁文看维吉尔,喜欢写剧本,创作14行诗是他的乐趣,在几个笔记本上写满了他的发明设想。除了不停变换的红颜知己以外,格雷厄姆对于凡间俗人俗事毫无兴趣。在格雷厄姆公司20年经营期里,它的年收益率比市场高出2.5%。熟悉基金史的人应该知道,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如果说格雷厄姆是价值投资理论的马克思,巴菲特无疑是列宁的角色。格雷厄姆对巴菲特的帮助,绝不仅限于思想与精神。他退隐江湖后,介绍了很多重要的客户给巴菲特。全国价值投资精神领袖的推荐和传人地位,对于创业期的巴菲特其意义不言而喻。

  格雷厄姆激流勇退,将品牌和客户资源传给弟子,这是师傅的智慧;巴菲特青出于蓝,却坚持高举旗帜不动摇,只争实利不求虚名,这是徒弟的智慧,两者都不简单。

  格雷厄姆激流勇退之后,巴菲特谢绝了接班的机会,自立门户。1955年底,25岁的巴菲特杀回奥马哈小镇。当时,他有17.4万美元,每年的生活费是1.2万美元。自从他怀揣9800美元上哥伦比亚大学以来,截至1955年,每年的资金增长率都超过61%。1956年5月1日,巴菲特联合公司成立,20世纪最大的雪球正式开滚。

  巴菲特的私募基金由客场转为主场的分水岭是1960年。在此以前,是他找别人投资;此后,是别人找他投资。开张仅6年,他管理的资产规模达720万美元,超过了他的老师,个人身家正式超过100万美元。

  不过,若没有芒格的出现,巴菲特不会有今天。认识芒格前,巴菲特是格雷厄姆原教旨主义者,更关注的是“雪茄烟蒂”——即一家公司的关闭清算价值。芒格提醒他,应该更注意公司的存活发展价值,思考资产负债表之外的东西:品牌、管理、未来。

  巴菲特的旗舰公司举世皆知——伯克希尔•哈撒韦,现价约8万美元/股,几个月前还是15万美元/股。对这家公司的投资,是格雷厄姆“雪茄烟蒂”理念的代表作,却是一次著名的失败。巴菲特后来坦承,“如果我从来都没有听说过伯克希尔可能我的情况会更好”。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他居然曾想把这个包袱甩给芒格,这实在是价值投资史的大幽默。

  20世纪60年代的沸腾牛市,让巴菲特感到困惑。1969年底,39岁的巴菲特宣布将“退休”,并关闭合伙公司。此时,投资收益加上客户提成再投资,他的身家已飞涨至2650万美元。巴菲特1969年“退休”后,并没有清仓,反而在增持伯克希尔等股票。“菲特”舞剑,意在沛公。巴菲特12年前出道时,人微言轻,在合伙公司的人物、权力架构中,应该有不少无奈的权宜妥协之举。1969年时,他羽翼已丰,从者如云,可以按自己的游戏规则来玩了。

  因此,巴菲特1969年的“退居二线”,实则是“以退为进”,可称为巴菲特版的“整风运动”,伯克希尔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地位从此确立。截至1970年底,通过继续增持,巴菲特夫妇在伯克希尔的股份从原来的18%猛增到36%。

  与许多书籍误传他“因退休成功逃顶”不同,在1973~1974年的熊市中,巴菲特并未幸免。《滚雪球》一书并没有列出明确的损失数字,但从书中描述判断,他的账面损失在三分之一以上,而芒格的损失不小于50%。他最终胜在有保险业的现金流,可以不断买伯克希尔股票,更重要的是,可以越跌越买,化危为机。被套5年,巴菲特套得起,可是阁下呢?您的旗下有保险公司吗?

  虽然巴菲特创业在20世纪50年代,起飞在60年代,飞黄腾达在八九十年代,但是,决定他一生成就的却是70年代。1974年底,巴菲特接受《福布斯》采访,对市场作出了一个著名判断:像“一个腰缠万贯的乡下小伙子,头一次来到城里的豪华夜总会”。巴菲特认为,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能够以本杰明•格雷厄姆所青睐的‘烟蒂’股票价格,购买菲利普•费雪的股票”。在此笔者忠告读者,你可以忘记关于巴菲特的所有一切,忘记一切有关价值投资理论的繁琐细节,记住这句话足矣。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内容


  • 上一篇教程:
  • 下一篇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