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中国股票市场经济分析网

 这里既有满头银发的长者,也有出道不久的奶油小生,既有从基金、券商出来的大佬级人物,也有不见经传突然火起来的新生代。与此同时,这里既有熊市亏损不超过10%、牛市收益稳定在前三分之一的私募产品,也有短短两年时间,从100元的发行面值缩水了六成,最终被告上法庭的所谓“股王”。

 但无论如何,由各路人马汇聚的中国阳光私募基金短短5年间,已发行600多只产品,资产管理规模达600余亿。这个行业正在不断壮大。

 在国外,对冲基金(hedgefund)被通称为“刺猬”(hedgehog),除了缺少股指期货等对冲工具暂时还不能做对冲外,中国的阳光私募与国外“刺猬”并无两样——都在不知疲倦地寻找坚果。

 今年开年以来,中证阳光私募金牛奖评选调研小组闯进“刺猬丛”,通过深入调研走访,其目的正在于探索如何打造有公信力的阳光私募金牛奖。前期三羊卓越1至4期集体清盘的案例真实地摆在面前,引发我们关注,中国的“刺猬”究竟能不能真正长寿。

 私募境界高低有别

 深入“刺猬丛”,可以发现其境界高下有别,差距非常之大。一批阳光私募基金着眼点更多的在实现管理人自身的投资理想,他们的共性是非常低调,与营销相比,更看重对投资理念的追求。民森投资蔡明、尚诚投资肖华、明达投资刘明达等,便是业内较为推崇的代表。

 比如民森投资董事长蔡明1994年就被誉为“操盘奇才”,这位当年名噪一时的年轻人现如今已人到中年,“这是实现我投资理想的一个平台,我从不关注规模”。2007年4月成立的民森如今已有9个信托产品,形成了完整的前中后台投资体系,把对风险的控制放在绝对首位。刘明达虽然2009年业绩不错,但他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短期内没有扩大资产规模的打算,“投资人要求的收益过高会迫使资产管理人铤而走险,我不会迎合这样的客户。”

 需要看到,很多私募基金明显存在着做大规模的冲动,不少对短期业绩汲汲以求,希望藉此吸引更多的客户,甚至会通过各种途径去挖重组股,不惜踩着内幕交易的红线做投资。投资对他们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个终身的事业,赚到钱才是最关键的,一旦业绩有些亮点,他们会迅速展开营销,扩大资产管理规模。这一点近期我们已屡屡见到。

 巴顿-比格斯在《对冲基金风云录》里这样写道,“新刺猬可能曾经战绩辉煌,但照样一败涂地。”三羊资产作为一家管理规模达15亿元的知名私募,竟在同一日宣布将旗下4产品集体清盘,一系列涉案传闻在坊间流传,不能不说是比格斯这句话的最好注解。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内容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