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中国股票市场经济分析网

  “股指期货会改变我们的股票交易方式和投资风格,也可能影响当前的基金排名。以前可以不关心,但现在我们不得不关注。”近日,在上海某基金公司的内部会议上,该公司高管表明了对期指的态度。

  作为未来参与期指交易的机构主力,大部分基金公司对该产品采取了观望态度。一方面,证监会关于基金参与期指相关办法尚未出台,他们普遍感到“无从下手”;另一方面,大部分基金公司的期指人才储备不足。不熟悉期指的交易风格,缺乏实战经验,使他们在新产品面前,不敢轻易越雷池半步。

  这一幕,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专家方世圣似曾相识。

  作为台湾期货交易所结算委员会原主席,方世圣参与和见证了两岸金融期货市场建设。在帮助一些基金公司的培训和接触过程中,他深深感到,两岸基金公司对待期指的态度非常相像。

  “当时,台湾基金业对期指的态度是一不关心二不做,因为期指上市初期台湾地区很少有人懂这个产品,公募基金心中都没有底,交易所也不知道期指会给基金业带来什么影响。”方世圣回忆说。

  1998年,台湾地区推出了期指。当时,亚洲地区有这一产品的市场并不多,台湾地区基金业没有更多的范本可以参照。于是,在期指推出后的很长时间内,台湾地区基金公司基本上不关心,也不用期指避险。

  当然,台湾期货交易所对基金参与比例的限制,也推迟了他们参与期指交易的步伐。当时,基金公司参与期指交易的比例限定为募集资金的10%,之后这个数字才逐步扩大。两年前中国证监会关于基金参与期指交易的征求意见稿显示,对单只基金来说,这一比例也是10%。

  一位熟悉衍生品交易的基金业人士坦言:“10%的比例对单只基金的避险作用不会十分明显,试水的意义更大。”对此,方世圣颇为认同:“这好比我们去游泳,一定会先试试泳池的深浅。”

  业内人士认为,根据“高标准、稳起步”推出期指的原则,在初期,中国证监会对于单只基金参与期指的比例不会放得很大,只有等基金学会使用这个避险工具后,才可能逐步放大比例。

  然而,方世圣发现,近几年台湾基金业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善于利用期指的基金排名在逐步上升。2008年4月到2009年3月底,台指下挫近四成,台湾地区股票型基金与平衡型基金平均下跌约31%,但及早进入期货市场避险的基金,绩效明显优于大盘与同业。

  台湾期货交易所统计显示,当时绩效排名前十名的基金,平均绩效仅下跌10.28%,且全都在期货市场避险,平均避险比例高达65.21%。而排名最后的一只基金,期指的利用率为零。“差距在10年之后明显拉开了,这就是期指的避险效应所产生的结果。”方世圣说。

  方世圣每次回台湾的时候,都会和当地基金业和期货业进行一番交流。总结下来,他认为是“羊群效应”的结果:“台湾地区的基金公司也在互相观察,一旦发现有人开始参与期指,后面的人都会跟着做。”

  在方世圣看来,在期指问题上,大陆基金业比当时的台湾基金业进步许多。一是大陆基金公司对期指的兴趣更大;二是大陆期指推出时间晚,有很多成熟市场的经验可以学习,而台湾地区基金业当时学习的范本很少。

  方世圣说:“两岸同根、同宗、同文化,投资者的想法大同小异。在期指运用上,大陆基金业或将重复台湾基金业走过的路。只不过,他们对期指的适应过程会大大缩短。”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内容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