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中国股票市场经济分析网

  编者按/1月17日,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举办的首届中国经济年会上,清华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为2010年A股市场提炼了两个关键词:一是波动,二是发展。三天后,“波动”光临A股市场:至1月29日,上证综指由1月19日收盘3246点跌至2989点,下跌257点跌幅达7.92%,3000点关口失守。一个月前,机构们还对2010年一季度A股市场满怀信心,谁也没有料到信心最终会演变成为“减仓大赛”。本期B1~B4版推出由《中国经营报》和央视财经频道合作的“首届中国经济年会专题”,将为您剖析这种变化因何而生。

  开盘7分钟后,当天挂牌的中国西电(601179.SH)跌破发行价(“破发”)直至收盘——这就是2010年1月28日上市新股的遭遇。同一天,上市仅6个交易日的正泰电器(601877.SH)、上市7个交易日的创业板个股星辉车模(300043.SH)和台基股份(300046.SZ)相继破发。

  中国西电是2006年8月18日中国国航(10.19,-0.09,-0.88%)(601111.SH)之后,A股主板新股第二次首日破发。

  新股破发只是一周以来A股市场颓势的一个缩影。1月25日至27日,上证综指连跌3个交易日,累计跌幅近150点,并于27日跌破3000点大关。

  1月29日,上证综指延续连续几天的跌势,收报2989点。一时间A股“气场”大变,机构情绪迅速转向悲观,“一季度再无行情”的判断迅速蔓延。

  减仓!减仓!减仓!

  “定价过高,跌破发行价很正常。”上海一位基金经理认为,中国西电7.90元的发行价“接近30倍动态市盈率,定价偏高”。但更多机构人士认为,中国西电发行价尚属正常:“以公司随后两年的业绩成长和行业地位看,这个溢价水平很正常。”

  在这些机构看来,市场整体弱势是中国西电破发的主要原因。“中国西电询价时二级市场整体估值水平明显高于现时。最近几天大盘点位不断下移,对大盘股估值形成压力。”申银万国分析师林瑾认为,次新股纷纷破发的原因是市场整体走弱。

  正如林瑾所言,中国西电从询价到挂牌,中间隔了不到半个月时间,但市场的气氛已由前期狂热做多转为谨慎做空。自1月19日以来,上海一位管理50亿元资金的基金经理一直忙着抛售筹码。“煤炭、水泥行业由超配降至低配,钢铁、有色全部减完,银行由标配降到低配。”一番手忙脚乱之后,其持仓已由92%下降至80%。

  《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发现,上海基金圈约有一半机构选择降低仓位,应对可能到来的10%~20%的调整。在深圳,减仓行为也很普遍。“早在1月19日之前,为了应对分红,公司旗下基金已经小幅减仓,将仓位降至85%。但1月底,减仓的行动仍在继续。”博时基金一位资深基金经理表示,基金已经由前期的加仓做多转为减仓防御。

  与基金相比,追求绝对收益的集合理财和私募基金动手更早。截至1月20日,光大资管的股票仓位已降至40%,以新价值为代表的阳光私募仓位也控制在50%以下。

  然而,记者采访发现,基金最近争先恐后抛售的煤炭、钢铁、有色、水泥等品种,正是他们在2009年12月底大幅加仓的筹码。时隔不到一个月,基金们的态度为何发生如此巨大的转折?

  抛单潮涌源于政策“变脸”

  2009年12月底,以基金为主的机构们已经精心描绘了2010年1月份“即将上演”的跨年度行情:1月银行集中放贷,很可能释放出超过2万亿元的天量流动性;新股发行在1、2月将会有所放缓;宽松货币政策在春节前不会退出。为此,基金经理们纷纷预期市场将重演2009年初的流动性行情——大宗商品、煤炭、钢铁和有色等强周期性品种将成为领涨品种。

  2010年1月初,银行信贷如潮水般释放,两周内商业银行新增信贷规模就达1万亿元。大宗商品价格也开始爬坡,但基金经理们期盼中的流动性效应却没有出现,A股有色等板块毫无作为,基金经理们“心里开始隐隐有不对劲的感觉”。

  1月中旬,宽松货币政策提前退出的迹象开始显现:央票利率上调,央行宣布自1月18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和基金经理们此前“春节前宽松货币政策不会退出”的预期大相径庭。

  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当天,基金经理们普遍认为此消息对市场影响有限。但随之而来的传言,却一点一点地打乱了他们一季度做多的战略安排。

  “最明显的是通胀预期升温。原本预期至少要到2010年下半年才会有加息可能,但现在看来,这个动作很有可能提前至2、3月份,甚至可能在春节前突然公布。”深圳某大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说,1月26日,加息传言甚嚣尘上,公司专户投资部抛出大笔筹码,打算“先出来看看再说”。

  与加息如影随行的消息是监管层控制信贷投放。基金们通过银行渠道了解的信息显示,由于1月份新增信贷已高达1.45亿元,中国银行(601988.SH)、建设银行(601939.SH)等被要求1月份暂停信贷投放,资金的供应受到全面压制。但资金需求却并未减少,新股发行速度没有丝毫减弱。

  1月29日,A股市场8只新股集中发行,其中4家企业将登陆中小板,4家登陆创业板。除此以外,截至1月27日,2010年以来已发行35只新股,平均每个交易日发行2只新股,募集资金总额424.706亿元,创下历年新高。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2008年7年间,1月合计发行新股36只,而2010年1月前20个交易日,新股发行量已逼近近七年来1月份新股发行数量的总和。

  “此前大家普遍认为12月份的密集发行是特殊情况,因此预期1月份新股发行节奏会有所放缓,但没想到密集发行会变成一种常态。”前述上海基金经理直言,这样的发行节奏让市场极为担忧。

  资金供给收紧,需求持续扩大的现状,让机构对流动性更为担忧。“每到阶段性高点,市场的成交量持续萎缩。”龙腾资产董事长吴险峰注意到,2009年8月、11月、12月直至2010年1月出现的阶段性高点中,成交量一次比一次小,“这说明市场的资金量并不是很充裕,因此我选择了撤退。”

  直到此时,很多基金才慢慢发现,前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但股票价格不涨,原因是一些先知先觉的资金早在1月初已从煤炭、大宗商品等周期性行业撤退。醒悟过来之后,基金经理们纷纷积极加入抛售大军。

  关键词:“再调整”

  除了对资金宽裕性的担忧,不少机构已经开始担忧房地产调控对市场的影响。

  2009年12月9日,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时,机构们认为只是对房地产暂时“压一压”。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地方政府也加入到声讨房地产业大军,调控的力度和持续性大大超出此前预期,其直接影响是全国各地房地产销量急剧萎缩。

  “房地产销售不好,自然会导致新开工面积的下降,并进一步影响到与房地产相关的产业,例如水泥、钢铁等。”上海一家主流券商机构研究总监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虽然机构们还没有下调房地产相关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预期,但已经调低它们的估值水平,对房地产行业的整体市盈率水平由20倍下调到15倍甚至是12倍。

  现在,基金们最担心的是房地产投资下降将直接影响相关行业的盈利情况,并引起股价的进一步下跌。“销售减缓,一段时间后小型开发商肯定扛不住,可能会降价销售,甚至会引发开发商争相降价的效应。”前述研究总监认为,目前只能等待“两会”,观察房地产调控政策是否会有所放缓。

  事到如今,机构们不得不承认,曾经一致预期的一季度行情已经不可能出现,现在的关键词已经从“行情”转变为“再调整”。

  “一季度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好的机会了,主要是维持小幅震荡。”中邮基金投资总监彭旭认为,由于政策调整提前,投资者将对市场的判断进行修正。

  但依然有部分机构保持乐观。华安基金公司一位基金经理认为,近期市场乐观情绪遭到迎头痛击,短期内大家的焦点会转向政策调控,但经济基本面依然强劲的事实并未改变。“这正是大家期待的下半年慢牛行情的理想开端。一旦通胀压力回落,宏观调控撤离高压状态,经济强劲、流动性充沛和估值偏低之间的不匹配就会凸现出来,驱动市场转向坚定上涨。”

  “政策的变动是预防经济过热,压一下投资,还是对通胀预期的先行管理,目前还看不清。”新价值投资总监罗伟广更注重观察货币政策紧缩背后的原因。他认为,如果是前者,“现在收紧是好事,中期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在罗伟广看来,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是“理顺经济的代价”,而市场总是先恐慌,后常态,然后乐观。“机会是跌出来的。”基于这一判断,罗伟广选择逢低买入估值便宜的银行、地产股,坐等上涨时机到来。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内容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