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中国股票市场经济分析网

  今年1月初,私募和公募一样,曾集体看多这个市场,然而市场却令人意外地走弱。这件事背后隐藏着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原本彰显个性的私募基金也在经历“同质化”。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私募基金的同质化不但表现在盈利模式上,还表现在操盘风格和投资标的上。但经验表明,同质化对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来说,是一个陷阱。当大家的行为模式达成一致时,就会成为市场的反向指标。

  判断一致即成反向指标

  莫尼塔1月中旬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对于2010年1月,公募基金经理中,65%的受访者表示看好走势;35%持中性预期或认为市场将呈震荡态势;对1月走势不看好的受访者为零。对阳光私募基金的调查显示,40%的受访者预期1月份股指将会继续上扬;50%的受访者持中性态度;10%表示不看好一月市场走势。然而,1月份的行情近年来罕见收低,全月跌近9%.

  1月份最后一个周末,在上海召开的一次私募基金论坛上,与会私募基金集体改口看空,且多数看低至2600点。但在2月份的第一周,上证指数一度强势收复3000点。市场是否会继续往与私募预判相反的方向走,还有待检验。

  根据对私募基金以往表现的观察,整体上,他们对于市场的判断和市场风险的认识也都要强于公募基金,此次表现却大为失常。分析人士认为,私募基金出现对市场走势集体误判的情况,很可能是因为私募基金的生态已经发生变化。随着资金规模的扩大,私募基金的盈利模式、操盘模式、投资风格等正朝着同质化的方向发展。

  “决策源”来自相同券商

  中国证券报记者调查发现,随着私募基金规模的扩大,多数阳光私募的盈利模式频现交集,而此背后无不闪现券商研究机构的影子。其盈利模式即提前获取相当调研信息、提前布局、提前获利了结。

  据了解,国内目前几无私募基金成立自己的研究所,有些私募基金即使有自己的研究团队,但这些研究员的职责也不是研究投资标的,而是与券商研究员的联系和协调,其独立发现价值、现场调研的能力并不足。可以说,很多私募基金都是依附于券商研究所之下。

  多年的经验表明,虽然在牛市中,券商的荐股能力表现得较为突出,但行业研究员大多不具备宏观层面的判断能力,当大势发生变化时,他们就显得无所适从。而对宏观和市场策略的把握又是大多数券商研究所的短板,他们得出的一致结论已经多次被证明是反向指标。由此可见,如果私募的研究工作被动地依附在券商研究所之上,他们最终得出的判断也将是反向的。而目前,这一切正在发生。

  相似风格投资相同股票

  除盈利模式之外,投资风格的逐渐融合也成为私募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投资风格的大融合主要是指投资者类型和投资标的的同质化趋势明显。

  在6124点之前的牛市,价值投资者赚得钵满盆满,趋势投资者也大多踏准了牛市的节奏,一些技术高超的投机分子更是收益丰厚。然而,熊市来临之后,很多私募基金中的价值投资者损失巨大,甚至声誉扫地。反观一些趋势投资者损失较小。这使得一些原来坚定的价值投资者开始转向“以趋势为主,以价值为辅”的投资类型。

  广东一位知名私募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说:“这种行情要是放在过去,我理都懒得理,我就让他跌,毕竟整个市场的估值才20倍。但有过2008年的教训之后,我不敢那么干了,只要市场有什么风吹草动,我们就先斩了再说。”深圳还有一位私募也表示,他们的操作风格发生了变化。之前是跟着价值判断走,现在是跟着市场走。8%是他们的止损线,一旦净值出现8%的跌幅,就立即清仓出局。正因为这样,他们在做市场判断时,也没有太多顾忌。如果出现状况,及时斩仓即可。

  而在投资标的方面,私募基金的同质化程度更高。以2009年的行情为例,上半年的新能源,下半年的3G,几乎绝大多数私募都有参与。一位私募曾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接到另一位私募的电话,讨论的内容就是新能源,而且是同一家公司的B股的建仓过程。而在当时,国内知名私募几乎都涉足了新能源行业。如果说,这只是一次巧合,那么3G投资上的一致性仍可作为私募同质化的注脚。在今年年初的调查中,记者发现,大多数去年业绩优良的私募都紧盯3G。他们认为,传统产业的机会在金融危机之后已经不大。

  市场流行说,规模是业绩的杀手。其实,同质化才是业绩的真正杀手。无论是巴菲特、索罗斯等成功投资家,还是国内目前较为成功的王亚伟等,他们的投资方法和投资标的大都与众不同,也正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取得大家可望而不可及的投资业绩。私募界对目前的同质化问题应该及时反思。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内容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