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中国股票市场经济分析网
调整资产配置提高亏损的“容忍度”
如果说,止损是在亏损出现之后不得不采取的应对之策,那么动态地进行资产配置结构的调整,则是主动减少亏损产生的先见之明。通过阶段性地部署资产分布,能够有效地保住部分胜利果实,当亏损的状况出现时,由于风险资产配置的比例减小,由此产生的亏损也会被锁定在一个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同时,由于前期已经收获了一定的胜利果实,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容忍的亏损范围也就相应放大。
一直以来,潘先生就很注重对自己的资产进行分配和配置。“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这个道理谁都知道,可是潘先生说:“放在哪些篮子里,如何放,其实才是关键所在。”他的经验也是随着投资市场的风云变幻逐步积累起来的。
潘先生告诉记者,在2000年的那波大牛市中,他也曾经赚了不少钱。“那时候,把股市当成了只赢不亏的地方,把家里所有可以动用的资金都投入了其中。”他开玩笑地说,当时自己的活期存款甚至连一千元都不到。然而2001年之后股市的急转直下,让他前期的获利损失多半。“最终下定决心,清仓退出。”尽管清点下来,最终获利只有20%左右,他还是觉得很侥幸,“当时和我一起投资股票的人,也有不少索性被深套在市场上,到了2006、2007年的时候也打了翻身仗,但是他们付出的是时间的代价。”利用股市里的本金,潘先生通过炒房,在房地产市场上也有不小的收获。2006年,潘先生觉得行情趋势基本形成,是入市的机会了。
“但是,这一次我不会再把所有的身家都投到股市中了。”他把自己的资金分作了两个部分,大约60%的资金炒股,40%左右的资金则买一些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在牛市之中,两部分资金的盈利差异可想而知。非但如此,潘先生还不断把股市中赚到的资金撤出,“我希望的是,高风险投资和低风险投资的比例始终控制在60%和40%的比例上。也许,这样会错过一些更好的机会,但是它保障了我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2008年以来,股市连幅调整,也让潘先生损失不少,但是由于提前进行了资产的配置调整,损失的比例也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且有了前期的收益在手,我心中也有了底,即使出现亏损,心态也更加平和,这对积极的操作有很大的帮助。”
补仓还是换仓
补仓,也一直被视为弥补亏损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出现亏损时,很多人也会想到以补仓的方式拉低平均价格,他们认为,拉低均价之后,当市场稍有起色时便可迅速撤场,这样不就把前期的损失给弥补回来了吗?
看上去,这样的说法的确有道理。假设某位投资者以10元的价格购入了A股票1万股,那么他共计投入了10万元,拥有1万股A股票。假设A股票的股价出现了大幅的下滑,市值仅为投资成本的一半,也就是5元。为了弥补自己前期的亏损,这位投资者决定,此时以5元/股的价格再次购入A股票1万股,这样他一共拥有2万股A股票,投资成本共计15万元,目前的市值为10万元。如果A股票攀升到7.5元/股,投资者的亏损数额就为0。相对于第一笔投资的投资成本10元/股,走出亏损的可能性就要大出很多。正是信奉着这样的理念,很多投资者都是采用不断补仓的方式,越跌越买,希望抹平亏损的记录。
但是,事实上,平均成本的概念只是把第一笔与第二笔交易的盈亏结果进行了中和,它并没有改变投资者第一笔投资亏损的事实。以上面这个例子来看,当A股票达到7.5元/股的价格时,第一笔投资仍为亏损,亏损总额为2.5万元;但是由于第二笔投资有了2.5万元的盈利,因此两次交易加和起来,亏损为0。“补仓”的实质是用第二笔交易的盈利抵减了第二笔交易的亏损。因此,当你的股票出现亏损时,未必需要拘泥于再次补仓,拉低成本的理念,它只不过是进行了一个平均化的操作。
当市场的风险得到释放时,追加投资未尝不是一种可取的操作。但是,一味的补仓,并不一定能弥补前期造成的亏损。相反,对于一些已经处于弱势的股票,或者已经趋势已经明朗的股票,果断地换仓倒是扭转形势的一种出路。过往已经是历史,丢下历史的“包袱”,假设一下自己现在手头上都是现金,会选择哪些股票作为投资对象?以此为思路来选择下一步投资的股票,开始新的一页,也许比拘泥于过往的亏损,视野会来得更加宽广。
如何面对亏损之经验篇 哪些亏损可以避免
文 本刊记者 陈婷
谁也不愿意投资失败,但似乎谁也无法保证自己的投资可以万无一失。哪怕是“股神”巴菲特老先生,近日也在给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的一封公开信中,告诉股东在2008年的投资中他做了一些“愚蠢”的事情。
“我至少做出一个重大的投资错误,还有几个小一些的,但也造成了伤害”,巴菲特在信中坦承。他还自我调侃地说:“当市场需要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决策迅速采取行动的时候,我还在啃自己的拇指。”。
那么,回首他的、你的、我的,我们每一个人曾经遭遇到的“倒霉”的投资经历,到底为什么我们没有顺利完成自己的投资目标,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遭遇了亏损呢?
仔细分析下来,大概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是最常见、最普遍的。到底都是怎么回事,以后的投资过程中该如何避免这些因素的破坏呢?
原因1:投资不了解的产品
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兵法》
“虽然银行在销售环节上有比较明显的‘误导’,但话说回来,如果不是我自己不十分了解这样的结构性理财产品,肯定不至于亏得这么惨烈呀!”
原来,王先生在2007年1月份用9万美元投资了某外资银行的一款理财产品,这款产品具体名为“聚通天下”代客境外理财计划QDII200710。
“当时客户经理介绍说,这款产品具备攻守双重策略,在预期上涨环境下会放大投资、增加收益;而在市况不佳时会卖出指数组合,获得收益。”王先生表示,正是这个所谓的涨跌不惧的宣传让他十分心动,觉得该产品十分稳健,于是做出了投资决定。
然而,事与愿违。该产品是要到2012年12月13日到期的,截至2009年2月19日的数据显示,这款宣称“涨跌无惧”的理财产品账面价值已经只剩下了40%,当初投资的9万美元现在账面价值只有3.6万美元了,而且由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下降的不利影响,实际上这次投资账面亏损已经超过6万美元了,亏损程度不可以说不严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