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中国股票市场经济分析网
中国股市也许进入牛市循环
昨日沪深股市再次呈现强势特征,不过,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多数投资者对于国内股市的走势仍然心存疑虑。那么,影响中国股市的不利因素究竟能否得到消解?国家刺激经济一揽子计划能否为股市注入涨升动力?中国股市究竟能否重新进入“牛市循环”?
我认为,综合从多方面获得的信息,对股市前景过于悲观的判断是缺乏支撑的。在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整体战略安排下,中国股市的利好因素远多于和大于利空因素,中国股市正处在一个难得的底部时期,走出持续强势的可能性较大。
首先,中国股市始自2007年11月中旬的大幅度下跌主要缘于自身建设缺陷,所谓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其实不大。一些机构不过是拿国际金融危机当作打压市场的借口而已。
对于中国经济过分担忧的人,主要是强调外需将拖累中国经济严重下滑。但任何问题都有其两面性,出口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也是如此:
第一点是,中国与国际市场的关系是辩证的,过于依赖并非好事。我们的出口产品是否具有较高的科技附加值,才是问题的关键。
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如何,要看出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被增值多少,以及这些增值是如何产生的。据世界银行驻北京高级经济学家高路易分析,“中国出口总量约占GDP的40%,但增值量尚不足GDP的20%。而且近几个月,加工型产品的出口减速大大快于一般出口商品。”所以,他认为,中国出口下降的影响并不能从简单的总数上估计到。
第二点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们的出口量减少了,但并非我国的国际市场就完全消失了,只是我国的出口出现一个低潮而已。并且,中国经济具有内部调节的能力,外部市场低迷对中国经济大局的影响不小,但也不可盲目夸大。
现在谈论国际金融危机的人,已经在把它当作一个箩筐,什么问题都往里装。其实,国际金融危机更大的冲击在于对发达国家的冲击,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冲击要小得多。
中国股市前期暴跌,一个原因是2007年上半年爆炒,一个原因是一些机构借机打压,谋求新一轮炒作机会。所谓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确是个借口。
其二,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中央政府已经改变原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资本市场的政策也有很大变化。
2008年9月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件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大事。从一定意义上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高层审慎看待本国经济环境、调整相关策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长期以来,活跃在我国金融领域的某些人,简单地拿统计数据、数学模型分析的处理金融问题,其实往往文不对题。中国经济不怕赤字,也不怕适度的通货膨胀,而是更怕增长减速,怕失业过大。可是,过去若干年,我们在为国际资本制造的全球性通货膨胀买单的同时,也在遏制自己的生产力。这是极为悲哀的。
其次,我们的出口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订单依赖,没有主动出口能力。这也造成了经济政策上的对外依赖。
金融危机来了,它逼迫我们更加注重依赖自己,扩大内需。那么,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维护自己的经济稳定、经济主权。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有被迫意味,但方向正确。
从资本市场政策而言,无论结构性减税,还是鼓励大股东增持,还是国家级机构的资本入市,都是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
而打造具有中国主权的“资本定价平台”一说,也是国际金融危机下出现的新提法。
无论外界怎么猜测,我们都应当有这样的预期:中央政府对于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对于资本市场主权的认识都有大的飞跃,政策上正在酝酿组合拳,市场机制的变化将是积极的。
其三,市场做多力量显著凝聚,投机力量可供“良性运用”。
我国股市暴涨暴跌的文化和机制没有发生大的、根本性的改变。2007年11月中旬之后的暴跌其实是又一次暴涨的前兆。在外围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中国股市必然上演相对独立的暴涨暴跌行情。由于一些机构利用国际金融危机机会,散布了诸多利空说法,借机抛售筹码,加剧市场调整。但也是因此,中国股市又一个阶段性底部得以呈现。
从国家经济大局出发,中央政府和监管者既要遏制投机分子扰乱市场秩序,也要维护市场稳定,保持其应有的活力。在与投机分子博弈过程中,政府必须兼顾秩序与功能两方面的平衡。比如说救市,有人认为既然是投机分子制造了暴跌,那么,政府就没有必要救市,因为“救市就是救赌徒”。
实则不然,有时候,救市就包括“救赌徒”。在任何情况下,投机分子都是要利用机会的。我们的股市政策,不是以躲避投机者为最终目标,而是兼顾均衡。
在市场底部呈现的当前,如果政府政策有利于做多,而投机分子大胆利用,也是难以避免的。当然,政府对于过于恶劣的炒作行为,可以通过依法处理加以抑制。不过,“良性利用投机分子”,并非完全不可能。
现在是政府、投资者、投机者都希望利好出现的时刻,而利好组合拳已经完全具备。从市场博弈角度看,散布利空和炒作利空,已经到了最后时刻。强大的市场和政策合力,将再度将中国股市激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