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中国股票市场经济分析网

  自去年IPO重启以来,中小投资者中签率明显提高,新股上市首日涨幅也呈现缩窄趋势,这表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总结半年来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展望2010年,在监管层“继续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方针指引下,本轮改革有望走向深入。

  去年6月,证监会发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正式启动了新股发行制度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半年来,以“新股发行定价市场化”和“优化网上发行机制,提高中小投资者新股申购的中签率”为两大亮点的市场化改革,初见成效。这主要表现在,新制度实施半年以来,新股IPO顺利重启,股市融资功能再度恢复;新股的价格发现功能得到优化,买卖双方的内在制衡机制得以强化;股份配售机制的有效性得以提升。反映到市场上,中小投资者中签率明显提高,上市首日涨幅也呈现缩窄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昨日,沪市大盘股中国西电盘中出现破发,成为IPO重启以来第一只上市首日即告破发的个股。同日,星辉车模跌破发行价43.98元/股,成为创业板首家破发的公司。上市首日就破发意味着“新股不败”的神话就此终结,也预示着新股爆炒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这表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预期目标已基本达到。与此同时,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也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同。总结经验,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之所以取得良好效果,得益于监管层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决心,得益于市场时机的把握,更得益于其改革遵循了市场化的方向。同时,政策有意向中小投资人倾斜,也得到了更多市场参与者的支持。

  尽管成果显著,但政策实施半年来出现的市盈率偏高的的问题日益突出。据Wind统计,自2009年6月此轮IPO正式开闸以来,新股首发平均市盈率基本呈现逐月上升的态势,从2009年6月的32.9倍一路上升到2009年12月的65.45倍。今年1月份新股的平均市盈率约为68倍。高价发行还带来了大幅超募现象,且日趋明显。统计显示,今年1月35只新股发行前预计募资213亿元,而实际募集资金424.71亿元,超募比例达99.39%。

  上述问题的出现源于改革不彻底。本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淡化了“窗口指导”之后,虽然定价机制向市场化迈进了一步,但由于发行人与承销机构、承销机构与询价机构之间已结成利益同盟,各方都能从抬高新股价格中获利,从而导致了新股发行市盈率居高不下。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最终方向是市场化定价。虽然去年6月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迈出了市场化发行的一大步,但离真正的市场化尚有距离,当务之急是如何健全新股发行价格的约束机制,解决发行定价过高和大比例超募问题。因此,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在通过更加深化的改革来解决。很显然,监管部门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去年底曾表示,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来看,市场对于新股发行的定价机制还不健全,改革仍未完成,需要不断完善。

  前不久召开的2010年证券监管工作会议提出,今年将继续深化发行制度改革,加强对询价、定价过程的监督。根据证监会安排,今年有望出台相应措施对包括发行企业、承销商以及机构投资者等询价对象进行制度约束,以期市场各方能够真正形成力量博弈,定出基于企业价值的发行价格。

  这表明,2009年启动的此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将有望在新的一年里走向深入,涉及诟病最多的定价环节。总结前一阶段改革的成功经验,应当认识到,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必须坚持,中小投资者的参与意愿应当继续得到重视,如此才能确保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成功。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内容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