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中国股票市场经济分析网
上周,基金大事不断,值得各位基民细细思考。一是融通基金的董事长和总经理一起辞职,市场也猜想是否又会发生什么“老鼠仓”事件,但笔者发现,由于融通基金的公关做得不错,一些财经门户已经将这条新闻删除。
二是华安上证180ETF出现股票换购设置“失误”,从而为市场套利留下巨大空间。不过目前已经被华安基金澄清。
三是中信证券转让旗下华夏基金股权成市场焦点。根据路透社的消息,美国TRowePrice金融集团正与中信证券洽谈受让华夏基金部分股权,相关的尽职调查已经完成。另外也有消息人士透露,根据监管层要求,中信证券此次可能会出让华夏基金最多51%股权,而51%股权的市场价格可能为90亿元人民币左右。
四是为数不多的80后基金经理开始崭露头角,目前在公募基金中,只有3位基金经理是80后,而2010年,又是80后进入“三十而立”的年代。
五是大成基金的研究员跳楼自杀引起轰动,一位北大高才生就这么走了,年仅27岁,笔者为之惋惜。虽然可以说这位年轻人心理比较脆弱,但基金公司所谓的“末位淘汰制度”就没有问题吗?
笔者以为,所谓的“末位淘汰制度”虽然在工作上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但有损人格尊严,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就算是在短期内工作表现排在末位,那也不能代表此人的能力不行。更何况当事人是一位高才生,成绩排第一,就因为短期排名最后,就被炒鱿鱼?从此事件可以看出,目前基金业整体都很浮躁,并且基金的工作人员都比较短视。
某报道称:“国外基金公司对于基金经理的考核期往往是3年到5年,但国内都是每年、每月考核排名,这种做法急功近利。基金从业人员尽管年薪丰厚,达几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但其背后承受的压力也是外人无法想像的。中国的投资者很少会看一个基金经理3年的成绩,只要最近2个月的基金净值出现下滑,就要开始赎回,这对基金经理是一种‘倒逼’,使得基金都很短视,做不了长期价值投资。”
那么,既然个人有“末位淘汰制度”,为什么就不允许基金有“末位淘汰制度”呢?很显然,那些业绩经常垫底的,绝对涨幅跑输大盘的,就应该末位淘汰,而且要将损失补回,将本金与利息一起还给基民们。可惜在如今的市场,笔者的想法只是一厢情愿,在目前的中国股市,很难有基金末位淘汰制度。笔者觉得,目前的基金界比较浮躁,不要说三年了,恐怕一年的耐心都没有就会让其走人。
一位基金经理曾透露,做公募基金的,不需要做得太差,也不需要做得很优秀,只要不是倒数前十,在净值排名上处中等就可以了。这种抱有“中庸之道”的基金经理不在少数,而这种基金经理怎么不被“末位淘汰”呢?
目前的基金行业正是战国天下,但又非常浮躁,这势必会影响到基民的利益,基金何时会有末位淘汰制呢?